蛙—读后感 百年安医 -北京918博天堂
  1. 918博天堂·(中国)人生就是搏!

    北京918博天堂

    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百年安医 >>党的建设 >>党的建设

    百年安医

    党的建设

    蛙—读后感

    字号: + - 14
   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,一来,在这个喧闹的、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,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,显得久远而又不合潮流;二来,工作的压力,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,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。

    为了响应918博天堂党委关于读书的号召,我从自家书橱里找出了这本书,读罢后感受良多。莫言先生用了十年之久,三易其稿,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,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。


    这本书叫《蛙》,如果没有看书,光看题目,想必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。“蛙”与“娃”同音,蛙叫很像婴儿娃娃的哭声,也可以理解成女娲的娲,古之女神,化万物者。莫言不仅通过《蛙》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、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,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崇尚和尊敬。


    《蛙》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——姑姑,她的名字叫万心。正如万心所说,她的人生“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”。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。姑姑曾拥有高贵的出身,精湛的医术,人称送子娘娘,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,可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,她又杀死了那么多未出世的婴儿。“姑姑”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。对待超生,她变得铁面无私,六亲不认。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超生,她机关算尽,用尽权谋,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。对待超生的孕妇,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,宁可血流成河,不让超生一个。她布下耳目,设下暗岗,巧妙发动群众,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,又让举报群众获得收益。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,她就声东击西,声言拆邻居的房,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,巧妙使用“利用这个,打击那个”战术,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,从中渔利。最终,上千个孩子在她的手上流掉。


   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,大家在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,对“姑姑“一定深恶痛绝。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,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。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,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。要人性,将来人口问题就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;要社会,要对的起子孙后代,就得实行计划生育。书中曾隐晦的提出,那些想超生的人,家庭条件都不太好,都不是负责任的人,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,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,不如干脆做掉。作者写到现代,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。在月光下,蛤蟆、青蛙呱呱地叫着。姑姑想逃离那些蛙叫声,但蛙声追逐着她;她一边嚎叫一边奔跑,最后遇上了泥塑艺人郝大手。退休之后,姑姑对生命,尤其是对婴儿和胎儿生命观念发生了变化。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曾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——那个叫郝大手的民间泥塑艺人,通过丈夫的手,捏成泥人,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。“姑姑”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,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,她是个恶魔,而对国家,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。


    这部小说大胆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。正如书中所说,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,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、埃及的金字塔,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。


    一个小人物缩影了一个社会,甚至是整个时代。莫言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支持,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,这也就是作者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摆不平“大人道”与“小人道”的矛盾心理。小说中很多次地向姑姑表明“这不能怪你!”但是不怪“姑姑”又怪谁呢?可以说,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。莫言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地表白,他的作品并不为政治服务,也不写政治,他只关注人,只关注人性。也许,诺贝尔奖评语现实与魔幻相结合,是对《蛙》最好的解读。